十載青春路 一顆稀土心--記公司龍南冶煉富集物處理車間負責人張誠
春耕走筆(二)
十載青春路 一顆稀土心
身材微胖,皮膚黝黑,走路如風,面帶微笑,是解決問題的一把好手。他,就是采礦工程科班出身的高材生,具有高級工程師職稱,現為公司龍南冶煉富集物處理車間的負責人張誠。走出校園參加工作已有十年,他堅持日復一日鉆研專業、一點一滴積累經驗,十年青春終不負,逐漸成長為了一名業務能手。
他滿腔熱忱,忠于稀土事業
張誠出生于南方離子型稀土礦的發現地、命名地及開采技術發明地——贛州龍南足洞礦區附近的一座小山村。因為從小目染耳濡,一顆立志報效家鄉稀土事業的種子,悄悄在他的心里發芽。在江西理工大學完成本碩階段學習后,因學業成績優異,導師為他推薦了其他工作機會,但他心里那顆為家鄉稀土事業作貢獻的種子早已經長成參天大樹,他毅然選擇成為了公司一名技術人員。十年來,他一直從事稀土資源開發相關工作:無論是在業務部門,還是下沉到生產一線;無論是在開采生產時期,還是主業停頓礦山整改階段,抑或是參與開采工藝研究,他都堅定認為贛州稀土產業有光明的前途,始終保持對稀土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滿腔熱忱。
他潛心鉆研,執著專業領域
在基層分公司四年多的時間,他每周都堅持到礦山開采車間和礦塊巡查,甚至駐扎在現場,熟悉掌握了定南、龍南大大小小的車間和礦塊情況;他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虛心向前輩以及一線工人學習,再升華應用到工作實踐中。
公司開展開采工藝攻關時,他積極參與,認真實踐,為稀土礦山復產貢獻了力量。扎實的專業背景,加上長期扎根一線潛心鉆研,張誠在離子型稀土生成機理、資源特征、開采工藝流程等方面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和經驗,在別人看來,他儼然已是一位“老人兒”。
他天道酬勤,堅守生產一線
專業化整合后,立足公司全年生產經營目標,富集物處理車間產能提升達產成為了“卡脖子”課題。張誠深入生產車間一線,調查了解生產工藝狀況、生產管理及人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小范圍調整生產設備提升產量的建議和解決方案。
盡管任務十分艱巨,但計劃等于命令,執行就是一種責任。張誠和車間主任蔡棚輝分工明確,主要由蔡棚輝組織各班組長積極配合,帶領工人們任勞任怨奮戰在車間生產線上,每個人都抱著能增加一點是一點的心態,加班加點努力提升產量。張誠則在公司工藝組指導下,按照邊生產、邊調整、邊優化思路,一心撲在技改上,車間里總有他忙碌的身影。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車間生產線和工藝改造如期完成,車間生產能力大幅提升,與1月相比,3月富集物處理車間產量翻了兩番。
但張誠并沒有感到放松,坦言道:“一季度的技改工作壓力確實比較大,在公司本部和龍南冶煉大力推動下,我們不斷進行工藝優化及設備改造,產能提升取得初步成效,也測算過,每噸產品的生產成本下降近20%,但車間生產還有不少亟需攻克的難題,我們還要繼續努力加油干。”
(素材由肖桂林、施雷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