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稀土貿易博弈走向何方
由于日本政府宣布“購買”釣魚島而引發的中日爭端不可避免地從政治領域延伸到經濟領域。民眾自發的“抵制日貨”行動讓中日經貿關系降入冰點。那么,中日經濟之間的依存度究竟如何?在汽車等領域的“抵制”對中日誰的影響大?如果未來需采取進一步經濟制裁該從何處“發力”?本報連續三天推出了專題報道,解析相關問題,讀者自可從中得到啟示。兩年前,中日釣魚島撞船事件發生后,中國曾在兩個月時間里未向日本出口稀土,日本輿論將之視為中國對日本的“經濟制裁”,因為稀土是不可或缺的工業原料,日本絕大部分稀土都從中國進口。如今,中日關于釣魚島的爭端再度升級,一部分經濟學家呼吁減少對日本的資源出口,中國民間“限制稀土出口”的呼聲更是高漲。中日之間關于稀土的貿易戰看點頗多,日本究竟害不害怕中國限制稀土出口?WTO在“稀土貿易戰”中將起到什么作用?中國究竟是不是通過限制稀土出口來制裁日本呢?
日本難擺脫中國稀土(行情,資訊,評論)依賴癥
稀土是鑭、釹、鈧等17種元素的統稱,屬于流通量較小的“稀有金屬”,稀土與某些金屬混合后可以提高磁性及耐熱性,因此稀土被廣泛應用于尖端工業領域,被形象地稱為“工業黃金”、“工業維生素”。
中國、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四大稀土擁有國,中國稀土資源探明儲量占全球的36.52%,是世界第一大稀土資源國。
2009年之前,日本稀土九成以上都要依靠從中國進口,而日本政府一直想擺脫這種中國稀土依賴癥。2010年10月,日本宣布提前實施開發稀土替代材料的計劃,同時準備在更多國家開發稀土,實現稀土的多渠道供應,希望逐步降低進口中國稀土的比例。今年上半年日本從中國進口的稀土金屬總量為3007噸,所占比例為49.3%,這是自2000年以來首次降至50%以下。
不過,由于稀土有“輕稀土”、“中重稀土”之分,目前日本在輕稀土方面對中國的依賴度有所降低,但中重稀土對中國的依賴度仍為90%以上。
中國不甘稀土賣成白菜價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貿組織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指出,中國稀土長年以來供應量占全球的90%以上,并不是說其他國家無法開采稀土,或者其他國家的稀土品質不佳,而是中國稀土的價格低,硬生生將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稀土擠出了市場。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美國一個公司曾作過測算,在2002年-2005年,美國生產一公斤稀土大概需要2.8美元的環境成本,我國需要5.6美元的環境成本,“當時我們的稀土售價是每公斤5.5美元,相當于把稀土這一屬于黃金檔次的資源當白菜價格去出售。”
中國稀土產量的大幅提升,伴隨而來的是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蘇波表示,全球稀土的各儲量國之所以關閉許多工廠,原因之一就是稀土的開采生產污染環境。
據悉,中國近年來嚴格控制稀土開采和生產總量,同步實施有關開采、生產、消費及出口的限制措施,合理確定年度稀土出口配額總量,以此維護公平合理的稀土市場秩序。
日本借WTO向中國施壓
中國限制稀土開采、生產、消費以及出口,日本無疑是最為焦急的國家。今年3月,日本、美國、歐盟向WTO提起訴訟,稱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做法違反了WTO規則,存在貿易歧視行為,針對稀土出口征收的出口稅也違背中國入世時的承諾。
今年6月,日美歐要求WTO設立專家組,處理日美歐等與中國之間的稀土出口糾紛問題。據悉,專家組將耗時約1年對該問題進行審理。
屠新泉指出,WTO并不具有制裁權,如果中國敗訴后不執行專家組的裁決,勝訴方或將采取報復性措施,即禁止向中國出口某些產品,或者對從中國進口的某些產品征收報復性關稅。
在WTO起訴中國的同時,日本還在運用心理戰向中國施壓:東京大學一個研究小組6月底高調宣布,在日本專屬經濟區海底發現了大型稀土礦床,稱稀土儲量可供日本消費230年。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此舉是在告訴中國,海底稀土資源豐富,不要認為自己是世界第一大稀土資源國就可以囤積居奇。
對于中日之間的這場“稀土貿易戰”,屠新泉表示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并不是針對日本的貿易戰手段,主要目的還是在于改變國內稀土資源開發的無序狀態,保護國內無法再生的自然資源,這種做法是符合WTO規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