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永磁不再吸金
專訪香港天利和集團董事長趙孟光“再也不會有過去10年那樣的好時光了!”香港天利和集團(下稱天利和集團)董事長趙孟光這樣感慨。當時,稀土產品的利潤超過30%,贛州工廠500臺全自動切片機滿負荷運轉,這樣的好時光,已一去不返。
2013年,盡管“穩增長”替代了“保增長”,但稀土行業的形勢仍不容樂觀。元旦剛過,趙孟光位于江西贛州的分廠便提前放假,直至二月二龍抬頭,車間的開工率尚不足三成。而此時,中國稀土深加工企業也正集體經歷著深重的危機。
暴漲神話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這句話是鄧小平同志講的。講這話的時候,中國稀土探明儲量一度占全世界的90%。目前,全球80%~90%的稀土生產量和貿易量仍然由中國供給。
稀土有工業“維生素”的美譽。
而稀土永磁是指稀土金屬和過渡族金屬形成的合金經一定的工藝制成的永磁材料。其中,釹鐵硼永磁體因磁能積高,被稱為“永磁之王”,被廣泛用于計算機、手機、汽車電話、磁懸浮列車、風電設備和新能源汽車等行業。
珠三角的商人大都聽說過這么一句話:“廣深高速一堵車,全球電子產品價格便會動蕩。”珠三角的電子產品和配件,經由廣深高速輸送到香港和海外,24小時車流滾滾,川流不息。而稀土永磁廠也大多建在“珠三角”一帶。
16年前,20歲的趙孟光,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僅僅6年的打工生涯就凈賺300萬!“那時稀土行業是人間名副其實的夢工廠,有點石成金的感覺”。2003年趙孟光在深圳建廠,后組建香港天利和集團出任董事長。
“2003到2011年是稀土永磁行業風生水起的幾年,這幾年在這個行業里傻子都可以掙到錢。”趙孟光介紹。36歲的他已經坐擁上億元資產了。
2010—2011年,這個行業的暴漲神話可謂登峰造極。以稀土金屬釹為例,當時一天可漲5萬元,最高價一度為160萬元一噸。另一材料鏑鐵的價格最高達1300萬元一噸。稀土從“白菜價”到“白銀價”,以天利和集團為代表的眾多釹鐵硼企業品嘗到了“飛漲”的稀土價格所帶來的甜頭。
為了紀念這段歷史趙孟光甚至把自己的網名都改成了“讓稀土飛”!
天利和集團目前是國內最大的專業從事研發、生產、銷售釹鐵硼的生產廠家。“但現在,像我們這樣技術成熟的企業也步履艱難。”趙孟光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稀土不稀?
然而,火爆的行情下卻隱藏著危機。2011年以來,各地游資紛紛開始進入市場,對稀土原礦和成品進行炒貨、囤貨。各地成立的稀土交易所幾乎形同虛設,似乎從來沒有在交易所交易過。
“我們原來利潤率是30%,現在幾近零利潤。更有些公司為了生存,銷售價低于成本價在賣,目前已經是‘稀土不稀’了。”趙孟光無奈地感嘆。
從2012年到現在,稀土價格一直處于下跌狀態。不僅如此,我國稀土企業正面臨著來自國外稀土產能釋放的壓力。
資料顯示,稀土金屬鑭、鈰、鐠、釹、鋱以及金屬鏑的價格近來均有大幅下跌。價格下跌的同時,來自海外的壓力也不可忽視。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多家稀土永磁企業稱,公司訂單減少了很多。
外行人眼中的朝陽產業,現在卻成夕陽西下。“我們的釹鐵硼市場銷售的純利均同比下滑70%以上,像我們這樣規模的企業現在已是騎虎難下。如今,稀土深加工企業開工率能到50%就很不錯了。”最令趙孟光感到擔心的是,接下來幾年稀土永磁產業的市場增長空間并不明朗。
2011到2012年,珠三角和江浙地區的電子制造業發展迅猛,對稀土永磁材料需求隨之擴張。短短兩年,珠三角的切片機由2000臺左右迅速發展到了上萬臺!江浙地區的切片機則從1萬臺左右擴充到了約4萬臺。
“比如珠三角、江浙一帶,作坊式的小工廠如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規模小的工廠切片機只有10多臺。低水平的擴張導致整個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趙孟光感嘆道,“這對整個行業傷害最深。”
多位業內人士對《中國經濟周刊》坦言:“和正規的稀土永磁生產企業相比,這些游離在監管之外的小工廠更具競爭力。一方面,這些小工廠可以不受場地限制、政府監管;另一方面,稀土冶煉和生產不受‘指令性生產計劃’的約束,也節省了環保設備方面的花銷,即使把價格壓得很低,利潤也相當可觀。”
雖然近年來我國稀土行業不斷地出臺整合政策,但像天利和集團這樣生產稀土永磁的民營企業根本無法享受到國家稀土扶持基金和銀行免息貸款。
“國家稀土扶持基金設的門檻比較高。要求專利、稅收等硬性指標。而銀行也借著稀土行業不景氣的理由,限制貸款。”趙孟光對未來的發展并不樂觀。
走出困境靠科技進步
過山車似的價格波動,讓政府開始對這個行業進行產業規劃。江西、內蒙古等稀土主產省區先后規劃了動輒上千億元的產業園區,不僅規劃了大量的冶煉分離廠,還有不少的深加工企業。
2010年,趙孟光正是看中了江西贛州稀土資源和配套設施的成本優勢,天利和集團在贛州投資1.28億,配置全自動線切割機器設備100多臺,全自動的釹鐵硼電鍍生產流水線,年生產釹鐵硼成品可達2000噸。
趙孟光認為在困境面前,企業也是有發展創新的動力:“越是困難,就越是有生存的渴望。”
為了應對困境,趙孟光開始開拓銷售渠道,在深圳總部的營銷隊伍不斷出國考察參加展會。他同時還在香港設立公司,掌握獨立的進出口權,打造國際化發展平臺,提高競爭力。
在他看來,稀土生產企業到了整理思路的時候了:“在經濟發展的時候,我們來不及做調整來不及學習,可能還存在一些缺點。”
污染是稀土行業一大痼疾。釹鐵硼成品需要表面電鍍,有電鍍就有污染。天利和集團以“打造磁鐵綠色生產基地,創建全國首家樣板車間”為目標,依托工業園區內的電鍍工業集中處理中心,投資建立了全自動電鍍生產線。無論是生產設備還是工藝流程都做到無塵無煙、環保節能。
“更規范的生產模式,可能是稀土生產企業未來的生存資本。在困境面前,我們只能選擇科技進步。未來利潤的大小將只取決于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趙孟光說。
參與稀土永磁行業的競爭者中,既有改制后煥發活力的國有企業,也有二三十年市場積累的民營企業,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趙孟光不敢妄言。目前可以做的,只有豐滿自己!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