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部大幅削減稀土采礦證 由113張減至67張
國家整治稀土行業亂象的利劍砍向了“開采環節”。昨日(9月13日),國土資源部公布了最新的稀土探礦權和采礦權名單。公告顯示,全國稀土探礦權證共10張,采礦權證為67張。相較以前,采礦權證減少了46張,其中贛州稀土礦業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贛州稀土)手中的采礦權證數量減半,由原來的88張減少到了44張。
稀土采礦證銳減46張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到的數據顯示,此前國內稀土探礦證數量也為10張,與此次公布數量無異。但采礦權證比原有數量減少了46張。其中,贛州稀土手中的采礦權證數量減半,由原來的88張減少到了44張。
昨日,記者致電中國稀土協會秘書長馬榮璋,其因在外地出差不方便回復。而據媒體援引協會一位副秘書長的話稱,由于現有的礦山可以滿足需求,所以沒有再批新的探礦權,此外,采礦權證太多導致稀土行業產能過剩嚴重,所以國家有必要大幅縮減。
據悉,北方稀土采礦權主要集中在包鋼手中,南方的采礦權則廣泛分布于各稀土大省。此前,贛州稀土持有88個采礦權證(江西共有89張),廈門鎢業(600549,SH)有2個(福建共有6張),廣東省所有的4個采礦權證都由廣晟有色(600259,SH)持有。
昨日,江西省稀土協會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包括江西在內,國家對稀土開采環節的整治工作一直在做。這次對稀土采礦權證的規范,主要是針對南方離子型稀土礦產區。
數據顯示,經過半個世紀的超強度開發,中國稀土保障年限不斷下降,包頭稀土礦重要礦區資源只剩下1/3,南方稀土礦儲采比由20年前的50%降到了15%。
偷采整治仍是難題
自去年以來,稀土產品價格在政策驅動和游資炒作下大幅上漲,即便今年市場價格出現回落,但主要產品價格仍比去年同期高兩倍左右。在高額利潤的刺激下,原本就存在的亂采亂挖、無計劃、超計劃生產、污染環境等現象更加嚴重。
為改變上述局面,政府在稀土開采、生產等環節多次重拳出擊。今年7月,國土部牽頭多部門擬定的稀土礦產采礦權準入條件規定:除對礦山資源量和規模進行嚴格限制外,還將對申請采礦權的生產企業設立主營業務收入必須超過10億元的“高門檻”。
“稀土采礦權大幅減少,目的是改變稀土礦山‘多、小、散、亂’的局面,作為稀土產業鏈源頭的礦山開采環節開始逐步向大企業傾斜,有利于稀土行業的繼續整合。”有稀土企業人士如是表示。
記者了解到,目前,以稀土企業為主導的稀土行業格局已具雛形。內蒙古、廣東、福建等地基本完成區域內稀土資源整合和冶煉企業的兼并重組,組建省一級的稀土企業集團。中國五礦、中鋁公司等中央企業,也在加快兼并重組力度,并在多個省份取得進展。
但接受采訪的行業其他人士表示,稀土采礦證減少效果有限。“采礦證減少了,但采礦的量會不會減少并不一定,只要私礦還存在,該偷采的繼續偷采,稀土開采的問題就很難解決。”
據了解,國家多年來實施的稀土開采指令性計劃指標,但被業內指為“形同虛設”。以2011年為例,全國稀土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為9.38萬噸,比2010年上升5.16%(4600噸),但實際開采的稀土總量每年都超過國土資源部的計劃性指令。
此外,目前國內稀土市場整體并未出現好轉,產品現貨庫存仍然較大,如果稀土礦繼續偷采而市場需求很弱,市場的低迷態勢或將繼續。